1.历史沿革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团队一直承担着地学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历经十余年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支专业背景齐全、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主要讲授《地球科学概论》(2004年更名为《地球系统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以及《普通地质实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等课程,服务于地质学、大地学(地理、环境、大气等)和大理科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近年来在地质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地球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下,建成国家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优秀学科群,完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水资源网站、地球历史数字博览馆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数字化野外教学系统、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等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国家级名师1名,获得国家级教学奖励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5项,逐步形成了“依托人才基地和示范中心,建设教学团队”的发展模式。本教学团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单课程教学阶段(1998年前):每位教师独自建设所承担课程,偏重于教材编撰和课堂讲授,该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和一套完整规范的教学材料和档案(课堂教程、多媒体教程、配置系列材料的网络教程、野外实习课教程、实验课教程)。但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阶段(1999-2003年):形成多层次、多面向的课程群体系,教学团队的优势得以显现。在该阶段,改造和组合了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实验、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等5门相关联的基础课, 形成了涵盖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本理论、野外实践能力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面向大理科(匡亚明学院)、大地学(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地理和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和地质学专业等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讲授;
(3)教学团队的整体建设和提升阶段(2003-现在):在保证课程体系协调发展的同时,着力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国家名师1名,从国外著名大学引聘新教师2名,派出青年教师2名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基础课教学,3人入选南京大学骨干教师,4人晋升教授,3人晋升副教授,青年教师队伍显著增强。同时教学团队内部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课程群的共同建设,积极推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凝聚团队力量,开发了多项研究型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研制了以地球科学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多项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野外实习系统、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等教学支撑平台,多学科合作的教学优势得以显现,教学团队进入了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教学成果日益得到广泛关注。
本教学团队承担的课程和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地球科学概论》和《普通地质学》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一等奖,野外实习基地和教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级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改革成果还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等,教学多媒体课件多次在全国性或江苏省教学软件评比中获得奖励,另有1部教材被遴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进行重点建设。
2. 人员构成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7名,均为真人赌钱手机版的教学科研骨干,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和讲师2人,80%的教
团队带头人
吴俊奇副教授为真人赌钱手机版和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实习队队长,为地理与海洋学院本科生主讲《普通地质学》,参与建设湖山野外实习基地,新建连云港、苏州等地的地质剖面多条,编写出版《江苏及若干邻区基础地质认识实习》教材。《地学基础实践》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群奖,《普通地质学》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基础地质认识实习课程建设与创新》获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多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曾获中国核工业部、教育部科技奖励各1次。
本团队成员还包括古生物学专业的
3. 建设成果
本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优质课程群建设为目标,锐意进取、积极改革、注重科学研究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优化和课程建设
通过教学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和长期不懈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建了培养“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实验基本能力-野外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分别以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野外实践课程和研究型野外实践、创新项目研究为代表。
在课程建设方面,《地球科学概论》和《普通地质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与此同时,由本教学团队承担的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课程已经逐步整合为一个多面向、多层次的课程群体系,成为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人才培养和地学通识教育的基干课程。
在课程教学、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加强。一方面增设了跨学科研究型野外实践教学,另一方面通过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所有参加研究型野外实践活动的同学均需完成一个自选课题并撰写论文;每年还有依托国家人才培养基金和团队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设立二十项左右科研训练课题,组成2-3人的科研小组,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步入科学研究中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类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科研活动均已成为本团队教学的常设环节。
(2)实践课程和教学条件建设
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通过野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地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地质工作中最新技术和调查方法,以便能独立地进行地质研究工作。本团队提出了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实验基本能力的培养-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三阶段实验教学模式。围绕这一教学模式,重点建设了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基地,野外实习基地包括南京湖山《普通地质认识实习》和安徽巢湖《区域地质测量》两个专业知识和技能实习基地和三个“大地学”联合考察路线。
通过不断完善南京湖山和安徽巢湖两个野外地学教学实习基地的教学条件,更新和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已经把两个基地建成面向全国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基地建成了教学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和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并开发研制了面向地质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的计算机软件和必要的硬件,形成了从条件建设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新技术的全面改革。同时,两个基地的建成不仅为手机赌博游戏网址地质学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还为国内外三十余所大学提供了教学条件。上述两个基地联同实验教学实验室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加强创新性能力培养体系。一方面,优化《普通地质学认识实习》和《区域地质测量实习》的实习内容,增加了六合方山、苏州、宜兴、连云港、安徽张八岭等不同地质现象的实习点,新建教学剖面,拓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成功创设并举行了多次研究型教学实践工作,分别在俄罗斯贝加尔湖湖区组织了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生物学联合大地学野外考察(2006年和2007年)、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科学系进行了新疆天山野外实习(2006),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共同开展了苏州-南京联合实习(2007)。和法国奥尔良大学联合组织的阿尔卑斯造山带研究型教学实习,已经准备就绪,6月1日启程。在上述研究型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完备的野外实习教学资料和精细的创新研究能力培养教学设计。对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地学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更新
在本教学团队的努力下,先后完成3本教材和多本授课讲义的编撰工作。
本团队高度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共享工作。建成了一整套能同时服务于大地学专业基础教育、大理科通识教育和科学普及等三个层面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学实践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2004年
在野外教学中,配合两个教学基地的实习教学,运用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并集成3S技术,初步建立了湖山VR-GIS地质信息平台和数字化填图系统,包括教学区的三维渲染子系统,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野外教学子系统,在野外实习中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性应用。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该系统充分发挥其可视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野外观察地质现象的基础上,所采集的地质资料不仅齐全而且更加规范化;同时,激发了学生主动观察地质现象的积极性、提高了野外工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教学团队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下:
① 《地球科学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
http://tres.nju.edu.cn/msmk/TeacherRoom/dqkxgl/index.htm
http://resource.nju.edu.cn/MyCourse/EarthScience/index.htm
② 《普通地质学》国家级精品课程:
http://de.nju.edu.cn/jingpin2007/ptdzx/zcr-1.htm
③ 水资源,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huiziyuan/
④地球历史: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iqiulishi/
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http://digitalmuseum.nju.edu.cn/nju/
(4)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本教学团队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实践和理论教学协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强化和提高,成效显著。首先,学生在研究型野外实践教学中获得了系统训练,完成了三十篇科研论文,在每年一度的520科研论文报告会,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探索成果,每年结集印刷;其次,约有60%左右的学生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和校级科研创新项目,部分成果已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或在评审中(附件),不仅显示出清新而聪颖的创造力,更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兴趣;最后,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和优秀的探索精神在四年级得到充分展示,先后有2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本科论文、15篇南京大学优秀本科论文,每年均有70%以上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就业的学生也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4.目标定位
本教学团队将继续以“课程群加教学团队”建设理念为指导,在保持国家级精品课程持续建设和继续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同时,将逐步实现以下目标:(1)发展并逐步完善大学生基本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扎实地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创新潜力的高素质地学人才;(2)重点培育实践类课程,力争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3)完成新教材的出版和已有教材的更新再版工作;(4)推进数字化野外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并向国内外推广共享。
本教学团队将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注重自身队伍建设,不断培养新教师,把年轻教师推向第一线,使本团队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团结精神强、可持续发展的多学科合作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版权所有:真人赌钱手机版 Copyright @ 2019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真人赌钱手机版(朱共山楼)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025-89680700 传真:025-83686016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有限公司